|
编者按:在“十一”黄金周来临之际,记者采集了一些购物、出行、娱乐等方面的陷阱,希望您看了以后,不妨留个心眼。今天,请你先看“购物篇”。
特产 质差价高 鱼目混珠
典型案例:到外地旅游时,大家都觉得在当地买特产总是最便宜、最地道的。去年,抱着这种想法的市民王小姐到成都游玩,就被一家银饰店“套”进去了。女店主信誓旦旦:四川跟尼泊尔多近呀,银饰都是从尼泊尔进货的,100%纯银。王小姐以每件100多元的价格买了6件首饰送人,然而,收到礼物的朋友却发现,这些“银饰”不仅可以用磁铁吸起来,而且在温州小摊上每件用二三十元的价格就能买得到!
提示:云南的玉器、海南的椰子粉、杭州的茶叶、连云港的水晶、西藏的药材……旅游者对“特产”假、次的投诉数不胜数。因此,在旅游地购买特产时,应当选择正规商场和有信誉的品牌。而且,如今“大市场、大流通”,已经很少有什么东西在当地买才会特别便宜、正宗的特产,因此对于价格低得离谱的“特产”,更应特别谨慎。
标价 低价诱饵 偷换概念
典型案例:今年3月,市民陈小姐在香港游玩时,来到一家药材店买鹿茸。店门口摆着许多大大的“元/两”标签,让她以为这里都用按“两”算的。在售货员的“真诚”推荐下,她买了1两鹿茸、4两人参和4两石斛,并磨成了粉。陈小姐根据标签的数字估算,总价大概1000元左右。不料,售货员算出来竟达1万多元!售货员说,这几样药材都是按“钱”算的,并把标签上小得几乎看不清的“元/钱”字样指给她看。陈小姐立即报了警。警察赶到后,店主才认错退钱。警察还告诉陈小姐,香港此类陷阱比较多,旅游者一定要小心。
提示:售货员向你推荐或出示样品时,一定要问清楚价格,并确定正品和样品是一致的。一些店家利用旅游者不想惹麻烦的特点,或者“热情”让你试用商品,或者马上将商品加工(如上述案例中的药材磨粉),旅游者发现高价后往往不好意思说不买。因此,旅游者需要一点“厚脸皮”,一定要和骗子据理力争,必要时向有关部门投诉或报警。
宣传 天花乱坠 误导顾客
典型案例:市民沈先生几个月前到我省千岛湖游玩,当地卖淡水珍珠的店主告诉他,淡水珍珠比海水珍珠难养10 倍,因此价格也高出10倍。然而,搞笑的是,前几天沈先生到广东湛江玩,当地卖海水珍珠的店主又跟他说,海水珍珠比淡水珍珠难养10倍,因此只有海水珍珠才值钱。两个商家的 “结论”惊人相似却又截然不同,沈先生差点笑出眼泪。
提示:旅游者事先可以了解一些当地特产的知识,如价值大不大,哪些是老字号,怎样简单鉴别,等等。对于自己难以辨别真伪和质量的高价商品,如玉器、药材等,还是少买为妙。(林炜)
(来源:温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