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人

 找回密码
 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63|回复: 2

风动石景区略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8 13: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何谈月涩在 2005/06/18 01:35pm 第 1 次编辑]

风动石
座落在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崖上的素的东山风动石,一直是岛上人民最引以为荣、视如珍宝的自然奇观,是旅游者最喜爱的美景之一。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

  人们常说,到了闽南,不到东山,是一件憾事;而到了东山,不到风动石,则更是一大憾事。的确如此。
  这风动巨石耸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宽44.47米,长4.46米,重约200顿,上尖底圆,状似仙桃,巍然“搁”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 斜的磐石上,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狂风吹来时,巨石轻轻摇晃不定,人若仰卧盘石上,跷起双足蹬推,巨石也摇晃起来,但又不会倒下。人们站在风动石下面,有一种惊险的感觉,叹为天下奇观,故名“风动石”,诗曰:“风吹一石万钧动”。
  风动石上有明永历戊子(1648年)秋巡抚路振飞题刻的“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瑸、陈士奇”。盘石右侧有明代霞山居士题写的“东壁星晖”四个大字,左边竖起石碑由明水师提督程朝京题诗。
  风动石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海上倭寇侵扰东山岛,企图抢走这奇异的风动石,用了数艘兵舰,套上绳索,拼命拉它,可是倭寇费尽了力气,只听到“嘣”了几声,绳索全断了,倭寇纷纷掉落海里,十分狼狈,风动石却依然屹立在原地。
  关于风动石,历代名人吟唱甚多,如明代文三俊诗曰:“是石是星丽太空,非风摇石石摇风。云根直缔槐杓上,月馆堪梯小八鸿”。
  是故,游人一见此石,总叹为观止,心领神会其美之时,留一影以为快。风动石与周围景色交相辉映形成。难怪,文人墨客会在此留下:“这里风景独好”的赞叹。
  日出时的风动石景区最为迷人。
朝圣楼
   东山关帝庙朝圣楼位于东山铜陵镇滨海路,邻近东山关帝庙,是由东山与台湾信仰关圣帝君的各界信士共同倡议兴建的,是东山风动石景区的重点配套建设项目。朝圣楼采用仿古式建筑,楼体高七层,楼内设有两岸关帝信仰文化展示厅、朝圣休憩听潮厅、朝圣仪典堂等,是一座集朝圣、旅游、文化交流为一体的建筑。东山关帝庙朝圣楼的建设,对于更好的发挥东山关帝庙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关系,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更进一步发展东山的朝圣观光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山博物馆 1988年6月开馆,1995年3月建成三层楼新馆,建筑面积986平方米,占地1400多平方米,馆内设有“文物室”、“闽台史前文化关系陈列室”、“陈洪甄书画室”、“东山建县八十周年建设成就回顾展“等展室。展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历代文物、图片、拓片等700多件。其中有东山人“化石”,万年前旧石器、各种动物(鹿、熊、象、犀牛、羊)化石,还有石器、铜器、陶瓷器、玉器、木雕、古今兵器、书画、民俗文物及一艘从台湾飘来的台湾高山族独木舟等。这些藏品反映了东山岛丰富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证明了一万年前东山岛已有先民在此生息和繁衍,反映闽台两地人民交往的历史和密切关系,也反映了东山历代军民抵抗外侵,保家卫国的光辉业绩。
  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历代文物展”、“国防教育展”、“闽国陶俑展”、“闽台史前文化关系展”、“海峡两岸东山人书画展”、“东山改革开放十年回顾展”、“著名台湾画家陈洪甄书画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5周年成就展”、“建国45周年东山成就展”、“东山建县80周年建设成就回顾展”等40多个文物、艺术品展。
  十多年来先后接待中外游客40多万人次,其中有港澳台同胞,有美、英、法、荷、泰、比利时、希腊、奥地利、日本、韩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孟加拉等21个国家友人。1995年12月被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的称号。
 黄道周纪念馆 在贵子石不上百步之遥,便是黄道周纪念馆。该馆建于明代崇文书院原址之上(崇文书院,始建于明正德元年,为东山历史上三大书院之一,黄道周童年曾就读于此,清康熙初年实行“迁界”政策,书院遂废。),与宝智寺、关帝庙相毗邻。该馆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千平方米,属泥石结构仿古建筑,红墙绿瓦,颇为壮观。入门处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写的馆名。馆内庭院植果木花草,拜台上立黄道周塑像。塑像后为中堂,上有刘海粟题写的匾额“节义千秋”。中堂石柱上镌有黄典诚和陈寿祺教授所赠对联。该馆于1985年东山县举行黄道周诞辰400周年纪念活动奠基于建,1988年竣工开馆。1996年设黄道周史迹展。
  黄道周纪念馆陈列内容分为五部。序部主要介绍黄道周生平,有黄道周年表、黄道周字、号、室名、谥及部分印章、黄道周亲族世系图等。第一部:少而好学、日出之阳。以道周故里、从兄耕读、求学博罗、闽海才子、含泪焚稿、专心致志、杜门撰述、神游太空等历史镜头,连贯地展示少年时期的黄道周。第三部:尽言报国、节义千秋。以一系列历史镜头、黄道周奏疏选录、黄道周抗清进军图和有关资料,展示了黄道周一生的政治生涯。第三部:一代宗师,万世景仰。以一组历史镜头重现黄道周一生曾于东山故乡、漳浦北山墓庐、杭州大涤书院、漳州紫阳学堂、江东邺山讲堂、漳浦明诚堂等处讲学授业的活动。第四部:吸取精华,发扬光大。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展示历代对黄道周的研究成果和评价。
  东山县黄道周纪念馆开馆以来,海内外观众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做为我国明末著名儒学大师、大书法家、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纪念馆不仅是东山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且被评为福建省十大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石僧拜塔 离风动石不远处,有一个天然巨大,高丈余,形状酷似一个跪着、身披袈裟的僧人,正虔诚地匍匐在地,俯首曲膝朝远方东门屿上的文峰塔顶礼趄拜;随着那阵阵海风,你似乎会听到僧人口中念念有词。这边,光头大脑,低低朝下;那边,实塔尖尖,高高向上,形成鲜明的对照。当你猛然醒悟,人不可能那么巨大之时,你不禁会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下这般形象,以此乱真。家乡的晚清诗人、书画家马兆麟先生,曾做《石僧拜塔》诗,诗曰:“怪石立山门,归然道貌尊;折腰如合什,低首却忘言。发秃寒花白,补衣缁藓皴,九年面壁者,应是汝前身。”

  望着这活生生的石僧,好奇心会驱使你靠近他。然而当你接近他时,你所见的,却只是两块倚靠着的天然巨石,方才拜塔的僧人已不知去向。正所谓“不知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怀着对刚才所见僧人的再认识欲望,你不禁又退回到原观赏点来。于是,你所见到的人,还是那样虔诚地朝拜。这时,你会悟出一条哲理,那就是,做事情、观察事物,总有一个最佳角度。只有这角度选对了,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望着这活生生的僧人拜塔,你或许会突发奇想:是先发现石僧,再造石塔;还是先造石塔,才发现石僧?抑或是二者根本没有任何牵连,而仅仅是后人的偶然撮合,只有石僧知道,只有文峰塔知道,只有天知道。
  铜山关帝庙,又名武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扩建,至第四年,始建成纵袤一百二十尺,横广五十一尺的宫殿式大庙。尔后,几经扩建、焚毁、重修,终成现在的规模。
  关帝庙,它没有北方高堂的粗犷,却有南国宫殿的精巧;没有名都圣殿的巍峨,却有临海建筑的雄伟;没有府城古刹的宽广,却有老镇庙宇的结实。专家见之,赞曰:“选址精妙,结构精巧,工艺精湛。”名家见之,喜不自禁,吧为观止。摄影家见之,拍案叫绝,即刻定为天宫外景。
  关帝庙从总结构看,它属抬梁式构架,单檐歇山顶、传统对称型建筑;内有回廊厢房、丹墀龙陛、华表僧舍,其建筑中轴线正与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对。它的庙门为牌楼式,称“太子亭”,由六支圆石柱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办均匀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亭上有各种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造型生动,千姿百态,内容丰富,溢彩流光。太子亭不但造型艺术高超,而且具有很高的建筑结构科学价值。五百年来,几多地震震撼、台风袭击,都安危无恙,令许多中外古建筑学家惊叹不已。走进太子亭,就是正殿。殿前青石龙陛,怒目圆睁,龙云吐珠,呼之欲出。正殿当中祀奉关圣帝君,其脸谱全据《三国演义》中关公形象雕成,面如重枣,红颜长髯,气宇轩昂,令人见之而肃然起敬。帝君右边是造型独特的周仓。有关君臣二人的传说,悠久而美丽。正殿之上悬挂清代咸丰皇帝御帝“万世人极”横匾。殿中石柱挂有先贤、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亲书的木刻楹联曰:“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殿内还存有多方石碑刻、铜钟、香炉等珍贵文物;其中的金木雕、石雕更是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乃珍中之珍。
  可以说,关帝庙融建筑、石雕、剪瓷雕、木刻等民间艺术于一炉,且已达炉火纯真的地步。因此,有关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在观赏了该庙以后,赞叹它是国内罕见的古建筑。现在,关帝庙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单位。
  关帝庙的影响,既早且广。据说,当年郑成功要率军收复台湾,就曾至此问签。数百年来,闽南沿海渔民,尤其是东山百姓,更是把关帝视为他们的保护神。一年四季,前来朝圣的香客络绎不绝。
  自明代以来,经郑成功父子、施琅将军等人的传播,从铜山关帝庙分灵入台的关帝庙,早已遍布台湾各地,有人做了粗略估计,在台湾的关帝庙,已达172座。可以说,“关帝文化”已形成规模。
  “虎崆滴玉”位于东门外,是海滨水涯边一个天然海蚀洞,是盛夏的避暑旅游胜地,游人不绝。
  所谓“虎崆”,是位于水涯处的海蚀岩洞,据传,昔日曾有虎盘踞洞中,故名“虎崆”。有大、小虎崆,大崆于右,小崆于左,中间互通;虎崆左右和上端,绝壁绵延,洞前礁石嶙峋。人顺着绝壁间“之”字形石阶而下,首先到小虎崆。绕过小虎崆,就是大虎崆了。大虎崆洞深约15米,呈喇叭状,内窄外宽,窄处约4米,宽处近10米,形若张开虎口,可容数十人。洞内是沙地,内有一石桌和四块礁石凳,清幽超俗,海风送爽。
  所谓“滴玉”,是洞内半壁石罅中流出一股清泉,涓涓流出,泉水甘甜可口,大旱不涸,泉水滴落在沙中瓷钵内,叮噹有声,犹如珠玉滴落,故称“滴玉”。盛夏酷暑,洞内清爽可人,在此取水烹茗,兼观沧海、观涛声,于是心潮随之澎湃,真可谓有味有声有色有情。清光绪年间,诏邑翰林林壬曾亲临奇景,灵感如泉涌,美其泉为“灵液”镌入青石匾,嵌入泉眼边。另镌一块青色石碑刻,曰:“品泉虎崆,列席沙碛,席殊湫湿。铜桃竹炉,位置妥贴。同行诸君皆曰善。林壬记。”
  洞外奇礁异石,陡崖峭壁,千奇百怪,景色奇特壮观,令人留连忘返。洞上新建一座观海亭。
  眼望洞外,碧海辽阔,塔屿遥遥在望,文峰塔高耸海中岛上,婷婷玉立。海上碧波荡漾,渔帆点点,机声隆隆,海鸥飞翔,情趣横生。近处,洪涛拍岸,发出巨响,溅起朵朵雪白的浪花。历代文人墨士曾为这处闽南海岛名胜题众多赞美诗篇,如:“峭壁层层古,虚中一脉流。涛鸣闻啸虎,石裂走神虬。气象吞蚊国,风光幻蜃楼。此中开璞玉,滴沥数千秋。”可不是么,君若临此景,亦会万古愁怀尽失,人生得意顿生,定然也会萌发秋日观香山红地,夏日看泰山日出一样的感慨。
 铜山古城 
当你驱车驶新铜陵海滨水泥大道,沿着停车场边花岗石砌成的阶梯拾级而上时,你没有想到,在这天涯海角的东山上,还耸立着这样一座英武的历史名城。
  花岗岩石砌的古城:巍巍然屹立海岸,蜿蜒如盘。城墙上榕树横空,俯垂飘荡着柳丝般的气须;柔韧的树要,在墙石缝间暴突伸展,象是古城的筋络。仿佛以此来告诉人们古城的古老和不朽的生命;在东城门上有一座保存最好的双顶亭—一览海天的晨曦楼亭,它翘角欲飞,神气凛然。
  铜山古城,建于明朝洪武20年间。当时明太祖朱元璋为防倭寇骚扰,派了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筑城建寨。史载:周德兴那一年亲临东山岛,选择要地,征调民工,临海砌石,环山建 城。城长571丈,高2.1丈,设东西南北四城门,城上堞墙864片,窝铺16间,置大炮数十门,建立水寨。并以依傍的”铜钵“、”东山“两个村名中各取一字,合为”铜山“城。一时,它与福宁的烽火、连江的小亭、兴化的南日、泉州的梧屿,联成全国捍疆的五大水寨。温步在古城墙上,遥想古城一个个威武不屈的壮事:
  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率义乌兵进闽剿倭,在此设立浙兵营,亲自指挥作战,屡歼倭寇。天启年间,铜山乡贤、四川巡抚陈士奇之父陈焯,率众于城南门外沙滩埋下无数铁鼎,称”暗鼎阵“。入侵登陆的倭寇进入”暗鼎阵“,或滑倒或陷入破鼎不能自拔,陈焯趁势率众冲杀出去,全歼这批倭寇。崇祯六年,铜山人民协助巡抚路振飞、大帅徐一鸣,在铜山海面连续两 次击溃荷兰帝国东印舰队。特别到隆武二年,郑成功兴师抗清,铜山古城便是根据地之一。他在这里造船练兵、筹粮募饷,一直坚持18年之久。后来他东征收复台湾时,铜 山有500多名青壮年挺身设入东征队伍…
  到古城时,适值仲春,城内一片葱绿,鸟语花香,游客结伴,情侣成双。登临古城,只见城外汪洋烟波浩渺,万顷碧波,扬着白沫呼啸着,从茫茫天际而来,大有“惊涛裂岸”之势;而城脚下有奇岩怪石,挺身迎击,擎起千堆雪浪,发出雄浑的隆响。此景此情,使人顿觉心潮翻卷,顺着脚下的古城拾级而上,仿佛步入一轴悠悠历史的长卷… 抚石细览,耳闻涛声,仿佛听见戚家军炮声阵阵;登台远眺,渔帆依依,仿佛是舳舻麇集的郑成功东进台湾的征帆。古往今来,千秋兴亡,屹立于世的中华民族,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此古城可为历史见证。为纪念戚继光平倭功绩,铜山人民至今还保留着仿制戚家军行军干粮式的饼称“继光饼”。
   古城不但以壮美的景色引人入胜,而且以丰富的历史蕴蓄和谜一样的故事令人神往。留连于古城,坐在城垛上看着古城更美的景象“古城日出”和“古城月色”,那是作家画家也难于描绘的。
发表于 2005-6-21 17: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动石景区略影

挺好的介绍~~~
要是有游记就更好了 哈哈
发表于 2005-8-20 23: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动石景区略影

好贴,支持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2000-2012 东山人 All Right Reserved.  (题字林长奇)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