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人

 找回密码
 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7|回复: 0

[哈尔滨警察涉嫌打死人案件]夜幕下的哈尔滨命案须置于阳光之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0 10: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生于夜幕下的哈尔滨命案,必须置于明亮的阳光之下。否则,哈尔滨命案将仍然缺乏一个理性的起点,公众仍将陷于是非难辨之中。

  从“六警察打死一大学生”到“六提辖打死林衙内”,网络对哈尔滨警察涉嫌打死人一案叙事方式的改变,表明网民心理正悄然发生的变化。但是当事情发展到了18日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之后,案情再次峰回路转,一切再次变得扑朔迷离,莫衷一是。

  10月18日新闻发布会几乎是对此前流布于网络的种种说法的悉数颠覆。比如对视频资料,发布会称未经任何拼凑和剪辑;对林松岭曾有吸毒史一说,发布会称“因为是案外的问题,还没有全方位地展开调查。”因此不便回答;对网上传言死者林松岭的尸检结果已经出来,发布会称网上传言不真实,目前还未进行尸检。其中,对于网民最关注的死者的“高官背景”之说,哈尔滨公安局官员称,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并与这些领导本人逐一核实,这些传言均不属实。“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妄图借此制造事端、混乱和影响,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同时,称林父亦非某集团老总,仅为一名个体户,车亮父亲也不是反贪局长。

  网络人肉搜索得来的“高官背景”,曾经一度使林松岭的那句“你知道我舅舅是谁吗”有了答案,使网民一下子变得异常明白,而现在这一种“别有用心”者的“不可告人”的说法,却使貌似明白的再次变得含混与隐晦。我们看到,从10月11日案发到10月18日整整一周的时间,公众心理历经跌荡起伏与惊心动魄。如果说公众一开始对警察打死人的声讨,难免有着对警察这种身份的脸谱式解读,其后转向对当事警察的同情,对有着高官背景的“林衙内”之死的“兴灾乐祸”,未尝不是同样基于一种习惯性偏执。在此情形下,新闻发布会对各路信息的回应,应当能够进一步冷静各执一端的网民情绪,使一切归于理性。但我们看到的却是,曾经是非难辨的公众,随着发布会的召开而再次陷于是非难辨之中。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此次新闻发布信息的真实性,但真实的信息更应当经得起追问。由此而言,此次新闻发布要取信于人,必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其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可信,其二,既然发布会证实所谓高官背景之说,“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妄图借此制造事端、混乱和影响,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表明相关部门一定是有了充分的证据,所以才有此结论。那么,这些别有用心的人到底是谁,其用心到底何在?这一点在哈尔滨命案中已经变得十分重要,甚至成为考量相关部门是否真正“公开、公正、透明”的一个标尺。

  哈尔滨命案仍然需要一个理性的起点。在此之前,不论是向媒体公布案发视频,还是坦然接受来自媒体的采访报道,相关部门在信息公开透明方面已有令人称道的表现。而视频公开之后网民情绪骤然倒向警察一方,至少足以表明,只要公开,公众自能分辨是非。同时,在10月17日相关部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当事人的家庭以及身份背景与查案无关,案件将依据有关法律办理。在18日新闻发布会上,公安局官员仍然表示,“公安机关的态度是明确的,一定依法、公正、公开、透明地办理此案”,并拟邀媒体见证尸检过程。这让人欣慰,也让人们怀有更大的期待。

  哈尔滨命案的实质,就是在哈尔滨街头发生的一起刑事案件。如果说有什么不“平常”的话,那就是有六名警察涉案。但舆情汹汹,早已使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演变成为一起巨大的公共事件。我们强调不能让身份干扰司法,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当事人可能具有的身份或背景不会影响或操控司法的公正;我们强调不能以媒体审判代替司法审判,但这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使媒体及公众舆论完全知情,并深信不疑于司法的公正与独立。这无疑是包括网民在内的公众关注“林衙内”身份的真实目的。

  (来源:上海商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2000-2012 东山人 All Right Reserved.  (题字林长奇)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