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国家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政策,经历了由明文禁止,到"不提倡,不反对"(所谓"二不政策")的转折,这是认识大学生恋爱现象演变的重要背景。
如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恋爱现象已经普遍地持一种默许的态度。大学生自身的态度亦随之转变。因此,尽管官方一直没有提倡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但在上述大气候下,校园爱情经历演变,至今已形成三种趋势。
一,女生的恋爱比例高于男生
导致男女恋爱比例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女生的生理和性心理成熟早,加之有较强的依赖性,因而她们对"感情港湾"和性爱的需求程度要强于男生;二是女大学生的绝对数小,占在校生的比例低于男生,所以在"对偶式"的爱情世界中,女生总是处于"供不应求"的优势地位。
只要自己愿意,自身条件不占优势的女生同样会找到钟情的知音,而素质较差的男生在校园"情场"上则要相对受冷落。三是由于我国传统上推崇男大女水小,男主女次的择偶模式,致使女生把在校期间当作择偶的最佳时机。她们担心一旦进入职业社会就很难找到心心相印的另一半。
二,男生主动出击者居多
一些相貌超群的女生在入学那天就被高年级负责 "迎新"的男生 "盯住" 了。具有学生干部身份的高年级男生中不乏"有心人",他们名正言顺地要给刚入学的"小弟弟小妹妹"以关心、照顾和帮助,让新生普遍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少数纯真的 "小妹妹" 有时会感到这种兄长般的关怀越来越带有私人情调,待到双方的感情沿着"关怀照顾、感激、倍加关怀、由衷感激"的互激式正向循环,发展到适合于对方求爱的程度时,她们往往已无力抗拒感情的潮水,于是,全然放弃观察和选择的机会,匆匆相爱。
三,文科学生恋爱率高于理工科学生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专业性质的影响。文科学生平时的课程较松,可以凭 突击式复习应付考试,谈恋爱正好可以充实闲暇生活。
理工科学生的实验多,课后作业重,专业知识的内容衔接紧凑,不能靠突击来对付考试,学习压力大, 因而恋爱比例要低些。
也许是文科学生在总体上比理工科学生的 "情商"高一些。
结论:在大学是可以谈恋爱的,但是不要忘记学习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