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人

 找回密码
 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3|回复: 0

东山铜陵关帝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1 03: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湾关帝文化发祥地——东山关帝庙

东山关帝文化与台湾关帝文化的历史渊源悠久

   东山铜陵关帝庙,又称武庙,位于东山县铜山古城风动石景区的蛄嵝山麓,依山傍海,坐西朝东,气派魏然,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庙宇,具有明清古建筑艺术价值。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总章三年,陈政、陈元光奉旨开发闽南,带关羽神象香火入闽。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铜山城时,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明正德三章(1508年)扩建,正德七年(1512年)落成。庙大殿石柱上镌刻“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字句。

庙的木结构部分为明代,部分为清代和近代建筑。庙宇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总长40米,宽17米,面积680平方米。
庙前有一大广场,石雕栏杆,叠隔其间,莲花池介场中,绿水青山波映衬古庙。庙前有明清时代雕刻石狮四对,昂首威猛,种气各殊。庙前建筑用六支圆石柱顶托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的楼亭,称“太子亭”。亭上有各种闽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图案,正面是“八仙过海”和“八兽图”(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节中的120个人像,造型生动,气势雄伟。“太子亭”建筑艺术高超,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它经历五百年来所发生的地震、大台风袭击,仍是安然无恙。
大殿,前殿屋脊都有“双龙抢珠”及“凤凰飞舞”的瓷雕。
庙内的金木雕巧夺天工,金碧辉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条全国罕见的盘龙,腾云吐珠,峥嵘露角。这些金石雕刻,都出于历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间是关公神像及神龛。庙内有许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对联,匾额。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高悬于上,两边柱上挂有明武殿大学士、吏部兼兵部尚书黄道周亲笔写的木刻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殿内还有台湾同胞蔡狮的对联:“义佐关刘彪炳事功照日月,气吞吴魏刚张节凛冰霜。”
大殿东侧悬挂一口高1.2米,底周长2.15米,重四百多斤的清道光年间铸造铜钟,声音宏亮。整座庙宇布局严整有序,气魄非凡。
东山关帝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庙分灵入台的祖庙,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明嘉靖年间,去台湾的东山官兵,带着铜陵关帝君的香火。退役后,留居台湾、澎湖的官兵,把关帝香火奉祀居留地,做为保护神奉拜。澎湖关帝庙保留的庙碑有记载这段历史。
万历年间,有一泉州姓陈船主闻见关帝神威灵应,奉祀关帝送到台湾污凤山(现高难市),动工兴建文衡殿,成为台湾南部较早的关帝庙。东山关帝先分灵澎湖,再由澎湖转入高雄。
明永历十八年(1663年),郑经撤离铜山驻台,明宗宣宁靖王朱术桂特地在王府内建祀典武庙,祀奉从东山分灵过台湾的关帝,庙宇建筑造型仿效东山关帝庙。正殿神龛两旁挂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府知事杨延理仿写黄道周赠送关帝的联对。神龛上也悬挂“万世人极”的匾额。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施琅率师复台后,官兵把东山关帝庙香火分布台湾。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东山人游崇功任台湾守备时,特地从东山关帝庙分灵一尊关帝神像,奉迎到诸罗县东北隅(今嘉义县)建庙。
清嘉庆年间,漳卅平和人林枫,因要进京诉讼,闻关帝君威灵显赫,进庙恳求神明庇佑。进京后果然获得胜诉。后来,林枫之子孙林应狮等人又亲自来东山分灵过台湾北部,在礁溪建庙供奉关帝,成为台湾北部最早的关帝庙宇。台湾各地纷纷来该庙分灵,建宫立庙。1989年台湾《汉声》杂志中《台湾的漳州人》专栏中,礁溪协天庙关帝君记载说:“宜兰礁溪协天庙是台湾一百四十余座关帝庙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座。现在,台湾北部关帝庙宇,以宜兰礁溪敕建的协天庙为主庙,南部以高雄市文衡殿有主庙,故有“北协南文”之称。
    随着东山关帝庙分灵到台湾,庙宇文化也相继传入,澎湖的关帝庙大多是东山人蓝木去建的。1933年,东山康美村林进金叔侄三人应澎湖信徒邀请,按东山关帝庙的建筑风格在澎湖,赤嵌,小卷,台北等地建了关帝庙。
    台湾的关帝庙风俗习惯都遵循东山古礼,二月抬关帝出巡,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为关帝祝嘏,搭戏台唱戏,礼仪都按铜陵关帝庙体例进行。历史以来,台湾关帝庙信徒常来东山拜谒关帝祖庙。在东山关帝庙里保存一块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武庙碑记,记载台湾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四十多位军,政商船渔各界人士捐资修建铜陵关帝庙的芳名和金额。   
东山关帝文化与台湾关帝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东山关帝与台湾各地关帝庙是金身同尊,炉丹共香。
1979年后,台湾各处关庙相继组织信徒到铜陵关帝庙进香、朝拜、分灵。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分布在台湾本岛的关帝宫庙有近400座。
1988年11月,高雄市文衡殿信徒30多位台胞专程前来东山关帝庙,送上匾额“追源谒祖”。
1990年7月,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李炳南教授和台南财团法人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老先生,亲临东山关帝庙考察,当他们看到庙里黄道周撰写的对联,恍然大悟地说:“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正原于此。东山铜陵关帝庙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台湾诸多关帝庙都悬挂此对联,但不知出于何人所撰,现迷可解开了,找到了这个根。”
1990年11月8日,台湾桃园普济堂等7个庙宇的126个香客,奉抬蒋经国先生祖母奉祀的关帝铜像来铜陵挂香过炉。仅1988年到1995年初,台湾同胞来铜陵关帝庙祈拜分灵的就有31批。台湾关帝文化根在东山,在大陆,关帝文化将大陆与台湾紧系一处,成为一条无形的“脐带”。1990年和1995年,东山关帝庙神像分别两次应台湾民间团体邀请、出巡台湾全岛,引起极大的轰动,对台关帝文化交流常年不断。
保护和弘扬东山关帝文化。东山关帝庙已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庙宇,是一座很有科学考古价值的古建筑。它更是海峡两岸文化的共同体和象征物,成为唯系两岸的纽带和桥梁,它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一方面大力弘扬东山关帝文化,打造东山关帝文化品牌;一方面作好关帝文化景区规划,提升关帝文化景区品位;一方面加大关帝庙文物保护力度,增加其艺术与科学含金量。
台湾关帝文化发祥地——东山关帝庙

东山关帝文化与台湾关帝文化的历史渊源悠久

   东山铜陵关帝庙,又称武庙,位于东山县铜山古城风动石景区的蛄嵝山麓,依山傍海,坐西朝东,气派魏然,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庙宇,具有明清古建筑艺术价值。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总章三年,陈政、陈元光奉旨开发闽南,带关羽神象香火入闽。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铜山城时,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明正德三章(1508年)扩建,正德七年(1512年)落成。庙大殿石柱上镌刻“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字句。

庙的木结构部分为明代,部分为清代和近代建筑。庙宇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总长40米,宽17米,面积680平方米。
庙前有一大广场,石雕栏杆,叠隔其间,莲花池介场中,绿水青山波映衬古庙。庙前有明清时代雕刻石狮四对,昂首威猛,种气各殊。庙前建筑用六支圆石柱顶托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的楼亭,称“太子亭”。亭上有各种闽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图案,正面是“八仙过海”和“八兽图”(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节中的120个人像,造型生动,气势雄伟。“太子亭”建筑艺术高超,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它经历五百年来所发生的地震、大台风袭击,仍是安然无恙。
大殿,前殿屋脊都有“双龙抢珠”及“凤凰飞舞”的瓷雕。
庙内的金木雕巧夺天工,金碧辉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条全国罕见的盘龙,腾云吐珠,峥嵘露角。这些金石雕刻,都出于历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间是关公神像及神龛。庙内有许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对联,匾额。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高悬于上,两边柱上挂有明武殿大学士、吏部兼兵部尚书黄道周亲笔写的木刻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殿内还有台湾同胞蔡狮的对联:“义佐关刘彪炳事功照日月,气吞吴魏刚张节凛冰霜。”
大殿东侧悬挂一口高1.2米,底周长2.15米,重四百多斤的清道光年间铸造铜钟,声音宏亮。整座庙宇布局严整有序,气魄非凡。
东山关帝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庙分灵入台的祖庙,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明嘉靖年间,去台湾的东山官兵,带着铜陵关帝君的香火。退役后,留居台湾、澎湖的官兵,把关帝香火奉祀居留地,做为保护神奉拜。澎湖关帝庙保留的庙碑有记载这段历史。
万历年间,有一泉州姓陈船主闻见关帝神威灵应,奉祀关帝送到台湾污凤山(现高难市),动工兴建文衡殿,成为台湾南部较早的关帝庙。东山关帝先分灵澎湖,再由澎湖转入高雄。
明永历十八年(1663年),郑经撤离铜山驻台,明宗宣宁靖王朱术桂特地在王府内建祀典武庙,祀奉从东山分灵过台湾的关帝,庙宇建筑造型仿效东山关帝庙。正殿神龛两旁挂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府知事杨延理仿写黄道周赠送关帝的联对。神龛上也悬挂“万世人极”的匾额。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施琅率师复台后,官兵把东山关帝庙香火分布台湾。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东山人游崇功任台湾守备时,特地从东山关帝庙分灵一尊关帝神像,奉迎到诸罗县东北隅(今嘉义县)建庙。
清嘉庆年间,漳卅平和人林枫,因要进京诉讼,闻关帝君威灵显赫,进庙恳求神明庇佑。进京后果然获得胜诉。后来,林枫之子孙林应狮等人又亲自来东山分灵过台湾北部,在礁溪建庙供奉关帝,成为台湾北部最早的关帝庙宇。台湾各地纷纷来该庙分灵,建宫立庙。1989年台湾《汉声》杂志中《台湾的漳州人》专栏中,礁溪协天庙关帝君记载说:“宜兰礁溪协天庙是台湾一百四十余座关帝庙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座。现在,台湾北部关帝庙宇,以宜兰礁溪敕建的协天庙为主庙,南部以高雄市文衡殿有主庙,故有“北协南文”之称。
    随着东山关帝庙分灵到台湾,庙宇文化也相继传入,澎湖的关帝庙大多是东山人蓝木去建的。1933年,东山康美村林进金叔侄三人应澎湖信徒邀请,按东山关帝庙的建筑风格在澎湖,赤嵌,小卷,台北等地建了关帝庙。
    台湾的关帝庙风俗习惯都遵循东山古礼,二月抬关帝出巡,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为关帝祝嘏,搭戏台唱戏,礼仪都按铜陵关帝庙体例进行。历史以来,台湾关帝庙信徒常来东山拜谒关帝祖庙。在东山关帝庙里保存一块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武庙碑记,记载台湾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四十多位军,政商船渔各界人士捐资修建铜陵关帝庙的芳名和金额。   
东山关帝文化与台湾关帝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东山关帝与台湾各地关帝庙是金身同尊,炉丹共香。
1979年后,台湾各处关庙相继组织信徒到铜陵关帝庙进香、朝拜、分灵。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分布在台湾本岛的关帝宫庙有近400座。
1988年11月,高雄市文衡殿信徒30多位台胞专程前来东山关帝庙,送上匾额“追源谒祖”。
1990年7月,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李炳南教授和台南财团法人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老先生,亲临东山关帝庙考察,当他们看到庙里黄道周撰写的对联,恍然大悟地说:“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正原于此。东山铜陵关帝庙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台湾诸多关帝庙都悬挂此对联,但不知出于何人所撰,现迷可解开了,找到了这个根。”
1990年11月8日,台湾桃园普济堂等7个庙宇的126个香客,奉抬蒋经国先生祖母奉祀的关帝铜像来铜陵挂香过炉。仅1988年到1995年初,台湾同胞来铜陵关帝庙祈拜分灵的就有31批。台湾关帝文化根在东山,在大陆,关帝文化将大陆与台湾紧系一处,成为一条无形的“脐带”。1990年和1995年,东山关帝庙神像分别两次应台湾民间团体邀请、出巡台湾全岛,引起极大的轰动,对台关帝文化交流常年不断。
保护和弘扬东山关帝文化。东山关帝庙已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庙宇,是一座很有科学考古价值的古建筑。它更是海峡两岸文化的共同体和象征物,成为唯系两岸的纽带和桥梁,它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一方面大力弘扬东山关帝文化,打造东山关帝文化品牌;一方面作好关帝文化景区规划,提升关帝文化景区品位;一方面加大关帝庙文物保护力度,增加其艺术与科学含金量。
台湾关帝文化发祥地——东山关帝庙

东山关帝文化与台湾关帝文化的历史渊源悠久

   东山铜陵关帝庙,又称武庙,位于东山县铜山古城风动石景区的蛄嵝山麓,依山傍海,坐西朝东,气派魏然,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庙宇,具有明清古建筑艺术价值。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总章三年,陈政、陈元光奉旨开发闽南,带关羽神象香火入闽。东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铜山城时,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明正德三章(1508年)扩建,正德七年(1512年)落成。庙大殿石柱上镌刻“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字句。

庙的木结构部分为明代,部分为清代和近代建筑。庙宇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总长40米,宽17米,面积680平方米。
庙前有一大广场,石雕栏杆,叠隔其间,莲花池介场中,绿水青山波映衬古庙。庙前有明清时代雕刻石狮四对,昂首威猛,种气各殊。庙前建筑用六支圆石柱顶托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的楼亭,称“太子亭”。亭上有各种闽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图案,正面是“八仙过海”和“八兽图”(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节中的120个人像,造型生动,气势雄伟。“太子亭”建筑艺术高超,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它经历五百年来所发生的地震、大台风袭击,仍是安然无恙。
大殿,前殿屋脊都有“双龙抢珠”及“凤凰飞舞”的瓷雕。
庙内的金木雕巧夺天工,金碧辉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条全国罕见的盘龙,腾云吐珠,峥嵘露角。这些金石雕刻,都出于历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间是关公神像及神龛。庙内有许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对联,匾额。清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高悬于上,两边柱上挂有明武殿大学士、吏部兼兵部尚书黄道周亲笔写的木刻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殿内还有台湾同胞蔡狮的对联:“义佐关刘彪炳事功照日月,气吞吴魏刚张节凛冰霜。”
大殿东侧悬挂一口高1.2米,底周长2.15米,重四百多斤的清道光年间铸造铜钟,声音宏亮。整座庙宇布局严整有序,气魄非凡。
东山关帝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庙分灵入台的祖庙,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明嘉靖年间,去台湾的东山官兵,带着铜陵关帝君的香火。退役后,留居台湾、澎湖的官兵,把关帝香火奉祀居留地,做为保护神奉拜。澎湖关帝庙保留的庙碑有记载这段历史。
万历年间,有一泉州姓陈船主闻见关帝神威灵应,奉祀关帝送到台湾污凤山(现高难市),动工兴建文衡殿,成为台湾南部较早的关帝庙。东山关帝先分灵澎湖,再由澎湖转入高雄。
明永历十八年(1663年),郑经撤离铜山驻台,明宗宣宁靖王朱术桂特地在王府内建祀典武庙,祀奉从东山分灵过台湾的关帝,庙宇建筑造型仿效东山关帝庙。正殿神龛两旁挂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府知事杨延理仿写黄道周赠送关帝的联对。神龛上也悬挂“万世人极”的匾额。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施琅率师复台后,官兵把东山关帝庙香火分布台湾。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东山人游崇功任台湾守备时,特地从东山关帝庙分灵一尊关帝神像,奉迎到诸罗县东北隅(今嘉义县)建庙。
清嘉庆年间,漳卅平和人林枫,因要进京诉讼,闻关帝君威灵显赫,进庙恳求神明庇佑。进京后果然获得胜诉。后来,林枫之子孙林应狮等人又亲自来东山分灵过台湾北部,在礁溪建庙供奉关帝,成为台湾北部最早的关帝庙宇。台湾各地纷纷来该庙分灵,建宫立庙。1989年台湾《汉声》杂志中《台湾的漳州人》专栏中,礁溪协天庙关帝君记载说:“宜兰礁溪协天庙是台湾一百四十余座关帝庙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座。现在,台湾北部关帝庙宇,以宜兰礁溪敕建的协天庙为主庙,南部以高雄市文衡殿有主庙,故有“北协南文”之称。
    随着东山关帝庙分灵到台湾,庙宇文化也相继传入,澎湖的关帝庙大多是东山人蓝木去建的。1933年,东山康美村林进金叔侄三人应澎湖信徒邀请,按东山关帝庙的建筑风格在澎湖,赤嵌,小卷,台北等地建了关帝庙。
    台湾的关帝庙风俗习惯都遵循东山古礼,二月抬关帝出巡,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为关帝祝嘏,搭戏台唱戏,礼仪都按铜陵关帝庙体例进行。历史以来,台湾关帝庙信徒常来东山拜谒关帝祖庙。在东山关帝庙里保存一块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武庙碑记,记载台湾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四十多位军,政商船渔各界人士捐资修建铜陵关帝庙的芳名和金额。   
东山关帝文化与台湾关帝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东山关帝与台湾各地关帝庙是金身同尊,炉丹共香。
1979年后,台湾各处关庙相继组织信徒到铜陵关帝庙进香、朝拜、分灵。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分布在台湾本岛的关帝宫庙有近400座。
1988年11月,高雄市文衡殿信徒30多位台胞专程前来东山关帝庙,送上匾额“追源谒祖”。
1990年7月,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李炳南教授和台南财团法人学甲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老先生,亲临东山关帝庙考察,当他们看到庙里黄道周撰写的对联,恍然大悟地说:“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正原于此。东山铜陵关帝庙是台湾关帝信仰的发祥地。台湾诸多关帝庙都悬挂此对联,但不知出于何人所撰,现迷可解开了,找到了这个根。”
1990年11月8日,台湾桃园普济堂等7个庙宇的126个香客,奉抬蒋经国先生祖母奉祀的关帝铜像来铜陵挂香过炉。仅1988年到1995年初,台湾同胞来铜陵关帝庙祈拜分灵的就有31批。台湾关帝文化根在东山,在大陆,关帝文化将大陆与台湾紧系一处,成为一条无形的“脐带”。1990年和1995年,东山关帝庙神像分别两次应台湾民间团体邀请、出巡台湾全岛,引起极大的轰动,对台关帝文化交流常年不断。
保护和弘扬东山关帝文化。东山关帝庙已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庙宇,是一座很有科学考古价值的古建筑。它更是海峡两岸文化的共同体和象征物,成为唯系两岸的纽带和桥梁,它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一方面大力弘扬东山关帝文化,打造东山关帝文化品牌;一方面作好关帝文化景区规划,提升关帝文化景区品位;一方面加大关帝庙文物保护力度,增加其艺术与科学含金量。


window.google_render_ad();

Copyright ©2000-2012 东山人 All Right Reserved.  (题字林长奇)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返回顶部